關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自查情況的公示
按照國務院食品安全辦《關于開展第四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評價驗收工作的通知》(食安辦函〔2022〕12號)有關要求,對照《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評價細則(2021版)》,我市全面開展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自查,經自查,整體達到創建工作標準。為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接受群眾監督,現將《綿陽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自查報告》向社會公示。如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以文字形式(信函、電子郵件)實名向綿陽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反映,內容要求真實有據,并提供有效聯系方式。對匿名提出異議的將不予受理。
公示時間: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2日
聯系人:余老師、任老師
聯系電話:0816-2172736
聯系郵箱:myshipinaq@163.com
附件:綿陽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自查報告
綿陽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8日
附件
綿陽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自查報告
2022年10月15日至11月23日,綿陽市對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情況開展了全面自查?,F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城市基本情況
綿陽素有“富樂之鄉、西部硅谷”美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第二大經濟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三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成渝西“西三角”腹心地帶?,F轄5縣3區1市,代管四川省政府科學城辦事處??偯娣e2.02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26.97萬、常住人口488.30萬。享有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43597家。獲證食品生產企業692家,食品小作坊1217家;獲證食品經營單位21290家,其中,食品銷售單位7854家;餐飲單位13436家。餐飲環節“三小”備案9405家,流通環節“三小”備案10930家。其中,A級主體96家,B級主體474家,C級主體3066家,D級主體39961家。
二、自查自評情況
綿陽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指揮部辦公室邀請第三方機構、市食安委成員單位和行業專家綜合采用問卷抽樣調查、資料審查、現場檢查等方法,對照《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評價細則(2021版)》《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級評審操作指南(2021版)》《第三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示范引領”項目評審細則》要求進行評議打分。經認真自查評議,自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來,綿陽市按照國務院食安辦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統一部署,圍繞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監管提升、基礎支撐等方面大力探索創新,全面完成了創建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無考評細則規定的否決項情形,各項工作均達到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標準。
三、創建工作開展情況
自獲批創建全國第四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來,綿陽市著眼全域綿陽,強化頂層設計,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全力推進創建工作。
(一)夯實監管基礎,完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
一是深化黨政同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歷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食品安全工作進行部署要求。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每年至少一次聽取食品安全及創建工作情況匯報,并將食品安全及創建工作納入重點工作跟蹤督辦。二是健全工作機制。調整市食安委組織架構,由市長任主任,常務副市長任常務副主任。成立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和市長共同擔任指揮長的創城工作指揮部,高位推進創城工作。建立市食安委成員單位之間的協查聯動、“雙隨機、一公開”等工作機制,完善聯席會議、信息通報、風險交流等制度,每年召開全體(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三是強化考核評議。將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工作納入縣(市、區)、園區和市直有關部門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市委書記“月點評”和市委巡察內容,各縣(市、區)、園區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報告食品安全工作履職情況。出臺《綿陽市食品安全工作約談辦法(試行)》,督促地方黨委、政府切實履行食品安全責任。四是加大投入保障。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持續加大經費投入,落實市級創建兩年專項資金2000余萬元,2021年、2022年投入的食品安全經費分別約1.40億元、2億元。
(二)落實“四個最嚴”要求,牢守食品安全監管底線
一是多管齊下,開展源頭治理。嚴格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降低糧食等農產品中鎘等重金屬超標風險。持續推進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增效,禁限用藥物清單和常規用藥使用殘留限量規定上墻率和知曉率達100%。二是下沉監督,保障糧食安全。強化基層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建設,三臺縣糧油檢驗中心成為全省首家取得檢驗檢測相關資質的縣級質檢站。扎實開展糧油監測任務工作,2021年以來,庫存糧食監測覆蓋率及發現問題處置率均達100%。三是多措并舉,落實過程監管。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過程管控的“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制定10余項農業生產規范和梓潼酥餅等50多個品種的地方性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備案55個,網上公開100%。構建全域網格化全覆蓋監管體系,以鹽亭縣為代表的“123458”網格化監管模式在全國、全省廣泛推廣。開展重點食品生產企業全覆蓋檢查,在產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HACCP等體系認證通過率達100%。持續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常態化開展“守底線 查隱患 保安全”專項行動,全市4萬余家經營主體隱患排查實現全覆蓋。多部門聯合開展農村地區食品安全整治“六大”行動,查處假冒偽劣食品案件314件,罰沒金額149.20萬元。四是聯動共治,加大執法力度。2021年以來,以“鐵拳”“春雷”等執法行動為契機,全市查辦各類食品安全違法案件2945件。開展“昆侖”“護旗”和“磐石”系列專項行動,食藥環偵刑事立案299件,移送起訴124件,起訴人數300人,偵辦省公安廳掛牌督辦案件17件。
(三)強化風險防控,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
一是落實全面覆蓋,檢驗檢測能力持續增強。每年開展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抽檢網絡征集品種得票率較高的食品進行檢測。強化食品安全監督抽檢,2022年,共抽檢食品15146批次,不合格471批次,問題發現率3.10%,相較2021年降低1%;省級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338批次,合格率99.70%。二是完善評估預警,風險監測機制有效運行。實行食品生產企業風險分級管理和食品安全自查制度。成立綿陽市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定期召開重點領域風險研判會。將近兩年食品風險監測中發現的風險程度較高、污染水平呈上升趨勢的食品與食源性疾病,納入重點監測工作。2021年以來,完成化學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樣品633份,樣品采集覆蓋率達100%。2022年,病原學陽性檢出率居全省第一。三是推進各方聯動,應急處置體系不斷完善。制修定《綿陽市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試行)》,2021年開展冷鏈食品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演練,2022年開展綿陽市食品安全突發事件(Ⅲ級)應急演練,全面提高科學應對、高效處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緊盯重點環節,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
一是全面施策,壓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按照“一企一檔、一域一檔、一品一策”全部建立食品安全風險清單、措施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職責,細化固定“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二是依托平臺,推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多部門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加強蔬菜制品(醬腌菜)及乳制品信息化追溯建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和農業展會工作“四掛鉤”,2703家農產品企業入駐國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三是建立機制,推動食安責任保險購買。建立政府、保險機構、企業、消費者多方參與、互動共贏的激勵約束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累計為全市763家各類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提供近36億元的風險保障。
(五)優化食安環境,助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細胞工程”,強化示范引領。在全市范圍推進實施“屬地抓示范、部門建規范、行業樹典范”的“細胞工程”,建立覆蓋重點環節的6大規范化體系,成功打造6個食品安全示范鄉鎮(街道)、1個健康食品產業園、22個示范街區,食品生產經營行業典范2216個。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提升食品企業產值。開展HACCP及食品安全認證體系監督檢查,覆蓋率達22%。打造新型餐飲服務食品供應鏈,130家限上餐飲企業,2022年實現營業額8.45億元,同比增長28.03%。圍繞米粉、白酒、茶葉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全市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5個,地理標志商標14個,“三品一標”認證數達626個。
(六)激發全民參與,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一是全領域發揮宣傳力量。打造從“田間”到“舌尖”的全業態、全過程、全覆蓋的宣傳體系,擦亮“食安綿陽”創城品牌,設計創城主題海報、logo、吉祥物等。建立市場監管法治長廊及食品安全宣傳陣地18個。推廣使用“食安綿陽”微信公眾號,打造成為傳播食品安全政策法規、提高市民食品安全素養的熱門平臺,目前關注人數14.50萬人。創建《小家大市》視頻號,向公眾公開食品安全日常執法檢查現場,發布短視頻50期,累計閱讀量達590萬人次。二是全方位動員群眾力量。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態化監督參與機制,2021年以來,邀請50余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風行風監督員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工作。聘請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社區網格員、出租車司機、自媒體代表、廣場舞阿姨等群體擔任食品安全志愿者,組建5000名規模志愿者隊伍。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機制,打造消費糾紛三級調解“楓橋經驗”綿陽版本,在全市1448個學校設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箱及投訴舉報電話。
四、創建工作的特色亮點
(一)以創爭先,積極探索,壓實“兩個責任”
一是從整體上謀劃,構建全域推進體系。堅持高位推動、系統設計,黨政領導專題研究,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市食安委牽頭抓總,推動市縣兩級全面建立由市食安委領導任召集人,市食安委相關成員單位為成員的協調機制。創設領導“直通車”,由市食安委領導牽頭重點突破,組織現場拉練“亮曬”成果,市委目標績效辦跟蹤問效。二是向領頭羊聚能,壓實關鍵人群責任。把推動黨政“一把手”和“一總一員”履職盡責擺在突出位置。第一時間向市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進行專題匯報,向各縣(市、區)、園區食安委主任和黨政主要負責人寄送“一函一信”;制定“一總一員”管理指導意見,分領域印制《食品安全總監職責》《食品安全員守則》模版,研發食品安全學習答題系統,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三是在關鍵處發力,破解推進瓶頸難題。找準“兩個責任”落實的難點堵點,以破解難題帶動“兩個責任”取得實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指導意見,保障包保主體分級工作迅速準確全面完成。針對包保主體大部分為C、D級,包保任務畸輕畸重的問題,適當擴大包保干部范圍,實行包保干部分區域進行包保。針對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支撐力量不足的問題,在基層監管所建設“全民食安智慧監管平臺”。
(二)科技支撐,多頭并舉,構建智慧監管體系
一是積極營造“互聯網+放心舒心環境”。推進綿陽市放心舒心消費系統指數工程,推行“陽光餐飲”“消費環境指數”智能監管建設系統,實現后廚實時監控,監管情況及時公示和消費者在線評價,在市區開通商家5517家,受理在線投訴舉報近200余件。在三臺縣建立全國供餐行業規模最大、工業化水平最高的學生營養餐“中央廚房”,供應三臺縣中小學生就餐近4萬人。二是打造示范“互聯網+智慧農貿市場”。推進智慧農貿市場建設,在農貿市場攤位全部裝配加密防篡改智慧電子秤,整合農產品溯源信息、快檢信息、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以及“小家大市一碼通”識別集體商標,在支付同時溯源攤位和食用農產品產地、農殘等信息,實現對食品安全的誠信管理和集貿市場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級,目前全市已建成4個智慧農貿市場。三是協同推進“互聯網+智能追溯體系”。在游仙、江油等地開展食品經營環節智慧監管系統試點工作,實現食品經營環節食品在線查驗追溯、在線實時監管和信用分級監管。
(三)精準追蹤,嚴肅懲戒,完善信用監管鏈條
一是健全信用監管制度機制。制定《綿陽市市場信用監管工作方案》,明確13項工作舉措,構建完善食品生產經營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現代化監管機制。二是全量歸集公示涉企信息。全市歸集公示涉企信息45萬余條,食品生產經營者信用信息歸集公示率100%,有效促進企業誠信自律。完成對集中供餐校外配送單位、學校食堂承包經營者、學校食堂食材供應者、校內其他食品經營者等4類1600余個經營者的信用等級評定。三是強化失信主體名單管理。依法將違法失信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實施聯合懲戒。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出違禁物質等違法行為列入“重點監控名單”,相關主體在監控期間再次出現違法行為則被列入“黑名單”,并通過媒體曝光。四是堅持隨機抽查基本手段。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開展隨機抽查62次,涉及各類市場主體9372戶,切實提高食品生產經營者信用監管靶向性精準度。五是突出重點監管補充作用。建立重點監管事項清單化管理,梳理涉企現場監管事項清單235項,重點監管事項清單68項,實現食品生產經營重點監管與信用監管的有效結合。
(四)行刑銜接,機制引領,探索創新執法方式
按照“依法治理、打建結合、統籌協作、社會共治”原則,著力推進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執法聯動,在全省率先建立“行刑銜接”工作機制,市縣兩級檢察院駐市場監管局工作室實現全覆蓋;首創“雙罰機制”,市場監管行政執法與公安行政拘留有效銜接;創新探索“府院聯動”機制,為食品安全領域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打造了實踐范例;同時,與多地簽署執法協作協議,有效遏制侵權假冒違法犯罪行為。2021年1月,綿陽作為唯一地(市、州)代表在2020年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作交流發言。2022年侵權假冒偽劣商品全國統一銷毀行動主會場在綿陽舉行,對侵權假冒偽劣食品等30大類100多個品種、重量超過3000噸的商品進行統一銷毀。
(五)厲行節約,引領“食”尚,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將適量點餐,踐行光盤行動等內容納入《綿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厲行節約杜絕糧食浪費教育納入教學范圍。在重要節假日開展反食品浪費監督檢查,累計檢查食品經營單位4532家(次),學校食堂和用餐配送單位1264家,印制并張貼宣傳資料6萬余份。開展“‘光盤行動’快閃微宣講活動”等10余場宣傳活動,被新華社、學習強國等多個平臺報道。在主流媒體發布《帶頭杜絕“剩宴”督促整改到位》等稿件,引導廣大市民遵守杜絕餐飲浪費等文明行為規范。全面加強四川省綠色學校、節約型公共示范單位等先進示范創建工作,綿陽實驗高中和南山中學雙語學校成功創建國家省市節約型示范單位,南山中學和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先后被確定為2021-2022年省級指定碳排放核查先進示范單位。
(六)著眼全局,突出重點,推行“明廚亮灶”工程
持續推進“明廚亮灶”改造提升工程,致力于將餐飲服務重點領域、關鍵部位與環節置于廣泛監督之下。推進持證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餐飲服務單位積極參與“明廚亮灶”改造,全市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建成率達99.80%。加快推進學校食堂信息化建設,將“互聯網+明廚亮灶”作為 2022—2023年加強和創新學校食堂監管工作的重要措施。目前,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完成率45%,全市1360所中小學幼兒園學校食堂全部完成“明廚亮灶”建設任務,覆蓋率達100%。
(七)培育產業,創新服務,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深度培育綿陽米粉品牌。制定全省首個綿陽米粉團體標準,拍攝《一碗綿陽米粉的食品安全》系列食品產業專題片,督促全市米粉生產、餐飲企業公開承諾,助推米粉產業發展。二是推動建設健康食品產業。打造百億健康食品產業集群,推動梓潼縣、三臺縣健康食品產業園掛牌,出臺《健康食品產業園食品飲料產業十條優惠政策》,推動建成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產業體系。三是創新打造公共服務平臺。支持綿陽科技城新區創建全省首個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為食品標準研發、創新、驗證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八)搭建平臺,組建聯盟,構筑社會共治格局
一是搭建權威發布平臺。開發“食安綿陽”公眾號和小程序,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及時開展風險解讀。依托綿陽市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組織高校、協會、媒體等定期參與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科學解疑釋惑。二是成立食安辟謠聯盟。統籌政府、媒體、社會力量建立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聯盟,積極構建“政府網站+媒體專欄+微信小程序+專業平臺”四位一體的網絡辟謠新媒體矩陣,多點開設網絡辟謠專題欄目,動態建立辟謠信息庫,著力提升信息共享、協同聯動。
五、存在問題與下一步工作計劃
綿陽市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食品安全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但也應該看到,創建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食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尚需加強;二是食品安全風險防范意識有待提升,社會共治格局有待進一步構建;三是“互聯網+”監管手段創新力度有待加大,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新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的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下一步,綿陽市將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屬地管理、部門監管、企業主體各方責任,全方位提升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持續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三年攻堅行動,大力開展“綿陽食安”品牌建設,推進完善食品安全“互聯網+”智慧化監管,創新宣傳方式,提升宣傳效果,積極營造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氛圍,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